“和平古鎮變化非常大,幾年前我來過,相比之下,景區業態更豐富了,吃喝玩樂購樣樣不缺?!眮碜越K的游客李先生告訴筆者。今年春節假期,和平古鎮景區迎來四面八方的游客,累計接待游客達5萬余人次。和平古鎮先后獲評國家4A級景區、首批中國特色小鎮、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等,這座千年古鎮經過不斷努力,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保護與開發的新突破 和平鎮歷史文化悠久,在唐宋時期因其貿易往來頻繁而被稱為“舊市街”,為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坐擁一套保留完整、號稱“福建第一街”的古街巷,保留了大量明清建筑,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工藝、傳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 保護與開發,一直以來都是和平古鎮旅游發展面臨著的兩難選擇。為此,和平鎮在原有的古鎮保護和開發規劃基礎上,再次邀請李湞團隊實地考察指導,李湞是我國文物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享有“古城衛士”的美譽。經過考察,重新修編了《和平古鎮全面保護整治行動策劃》《邵武市和平鎮旅游發展概念性規劃》《和平古鎮“碎銅茶”田園綜合體規劃》等,逐步完善頂層系統設計,統籌推進古鎮保護開發建設,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和平古鎮的發展重在古建筑的保護,為此,和平鎮下足功夫。組建了由10名專職消防員組成的一級消防站,保衛古鎮消防安全;在古建筑內安裝了智慧安防系統,全面做好古建筑安全監控;建成古鎮核心區充電樁,引導居民進行集中安全充電;推進古鎮強弱電、明火灶的改造,這一批批的消防項目成功實施,為古鎮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傳統文化的不斷挖掘 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和平古鎮的寶藏。為了更好的挖掘傳統文化,打造傳統文化的標桿,和平鎮以黃峭文化、書院文化、張三豐文化、非遺文化為切入點,不斷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通過打造“和平是塊寶地”紅色教育體驗館,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全過程,感受古鎮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改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楓林窯)生產地——危沖楓林村,并開發“楓林窯”伴手禮,通過“文化+旅游”,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2022年,和平鎮張三豐故里歷史人文旅游地標認定通過,該項殊榮將成為深入挖掘張三豐歷史人文內涵的助力,推動張三豐文化更好的活化利用,擴大邵武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重啟古書院,再擔新使命,一場傳統儀式的“開學第一課”在和平書院喚起了大家的書香記憶,“復活”了古代書院的“文化遺產”。為了更好的做好和平書院的“文化傳承”,和平鎮以功能再造為線,全面改造提升和平書院,在修繕和保護的基礎上,整理和豐富內部展陳和布局,充分活化和展現書院的教育、文化建設藝術價值,巧妙講好“書院文化”。 同時,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平鎮一方面通過辦好張三豐故里·邵武古道越野賽、黃峭文化節、碎銅茶開采節、百名畫家畫千年古鎮等文旅活動,不斷提升古鎮知名度;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種植農業,建設和平綠色產業園觀光工廠,推動和平游漿即食豆腐開發售賣,發展百香果、碎銅茶觀光采摘農事體驗活動,推動文旅、農旅、果旅、茶旅融合發展。 全域旅游的新探索 依托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平鎮黨委、政府一手抓硬件完善,一手抓軟件提升,將保護古建筑與發展鄉村旅游相結合。 在全域旅游促發展上,對古鎮重要景點進行升級,完善古鎮游覽線路,配齊景區內旅游標識,并對旅游公廁、停車場進行改造,現在的旅游公廁干凈整潔,停車場煥然一新;完善和提升了鎮區主要道路——府前路、雙橋路、聚奎路道路管網改造,鋪設青石板等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古鎮、防洪堤、新村的“星光工程”,豐富古鎮夜間景色。同時,為了留住游客,打造高校寫生研學教育基地、和平豆腐體驗館、楓林陶瓷體驗館、民宿、大眾茶館、和平書畫院等旅游業態,結合當下旅游市場消費新變化,打造數字化“元宇宙”“元和平”,開展“天下和平·夢回和平”“縣衙情景劇”“古代婚禮”“女子成人及笄禮”等沉浸式體驗演出。 為舞好文旅融合發展這個龍頭,以邵武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契機,著力在旅游線路設計、產品內涵提升、旅游區域規劃上下功夫,做足“+旅游”文章,將旅游輻射至村莊。積極推進坎頭村鄉村振興示范帶及坎下村張三豐故里文旅精品線路為主體的“一帶一路”建設,打好張三豐故里、江夏黃發源地金字招牌;實施數字鄉村、和平綠色產業園、碎銅茶“三茶”融合茶旅基地、文旅康養等旅游項目的建設。發展集吃、住、行、游、購、娛、學、養為一體的古鎮文化旅游產業,提升古鎮旅游綜合實力。 如今,和平古鎮以“文化、養生、休閑”為特色的旅游正持續升溫,名聲漸隆。古鎮人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正在為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名氣的特色小鎮而奮斗,全力推動旅游全域發展,努力把“好地方”建成“好風景”走向“好經濟”,邁向“好生活”。 (胡玉婷) |